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小麦病虫害防治之麦类病毒病

小麦病虫害防治之麦类病毒病

文章来源:www.zbzhongzi.cn 上传时间:2017-12-14浏览次数:
文章摘要:麦类作物上作物的病毒病有57种,在我国小麦上主要有小麦黄矮病、丛矮病、土传病毒病、红矮病、线条花叶病等,前两者分布较广,而且在大麦上危害也相当严重。接下来博信农业科技谈麦类病毒病如何防治。  (一)麦类病毒病症

麦类作物上作物的病毒病有57种,在我国小麦上主要有小麦黄矮病、丛矮病、土传病毒病、红矮病、线条花叶病等,前两者分布较广,而且在大麦上危害也相当严重。接下来博信农业科技谈麦类病毒病如何防治。
    (一)麦类病毒病症状
  小麦丛矮病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病,但得病愈早减产愈重。三叶期的症状是从叶基部开始出现一至两条黄白色条纹,逐渐向叶尖扩展,植株严重矮缩,分蘖增多,而且多数未抽穗即死亡,分蘖期感病的多数能抽穗,拔节期感病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新生叶片有黄白色条纹,有的高度正常,只在心叶及其下2~3片叶上有断续的细条纹。虽然正常抽穗,但粒数减少,籽粒秕。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症状不明显。拔节期感病症状表现轻微的病株,随着植株后期生长及温度升高(一般在6月末7月初,白天温度超过30℃)常常出现隐症现象。田间分蘖增生情况和播种密度相关,早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分蘖期后***的小麦植株分蘖增生现象不明显。
    (二)麦类病毒病病原
  小麦丛矮病的病原是一种借灰飞虱传播的病毒——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病毒粒两端钝圆形呈弹状,在病组织里的粒体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在细胞核的周围也有,成熟病叶的细胞核中也可发现大量粒体。
  北方禾谷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能浸染62中禾本科植物和杂草,主要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糜子、谷子、野燕麦、雀麦、早熟禾、狗尾草、马唐、野稗等,它们也是灰飞虱的寄主。该病毒不能侵染玉米、高粱和水稻。

  北方禾谷花叶病毒与灰飞虱有一种持久性关系。病毒进入灰飞虱的胃肠后,通过血淋巴到脂肪层,进行一定的增殖后才能传毒,也就是说需在虫体内有一个循回期。循回期的长短随温度而变化。20℃时相当短为11天,相当长为22天。1~2龄若虫特别容易获毒,但传毒力相当强的是成虫。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生带毒。但不能通过卵传给后代。

小麦

    (三)麦类病毒病侵染循环
  北方禾谷华叶病毒可在灰飞虱若虫体内越冬,翌年春天先传到杂草或自生麦苗上,待播种的小麦出土后,在通过介体传到麦苗上。小麦收获后,灰飞虱又将该病毒传播并保存在杂草和大秋作物上。
  (四)麦类病毒病影响流行的因素
  1. 越冬灰飞虱若虫数量及自然带毒率
  越冬灰飞虱若虫数量及自然带毒率是小麦丛矮病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根据冬麦区河北省植保所的资料,灰飞虱自然带毒率在35%以上可造成丛矮病特大流行;20%~30%时大流行;在10%~20%时中度流行,在10%以下时轻度流行。
  2. 耕作制度
  麦田间作套种容易使杂草丛生,如雀麦、早熟禾、狗尾草、野稗等既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提供了寄主,又为灰飞虱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既积累了大量毒源,又繁殖了传毒介体。
  3. 气候条件
  春夏之际多雨则杂草繁茂对灰飞虱繁殖有利,而不利于除草整地;冬季温暖,有利于灰飞虱越冬;倒春寒会降低小麦抗性;春季气温回升快,则灰飞虱活动及传毒提早,病株潜育期短,发病高峰提早,造成丛矮病大流行而损失严重。秋翻灭草则灰飞虱大部分被消灭,可减少越冬虫口。
  4. 小麦的生育期
  灰飞虱成虫活动高峰在小麦易感病的三叶期前,则发病重,易大流行。
    (五)麦类病毒病防治
  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治虫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收到良好效果。
  1. 适期播种
  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朱芝珍报导,春小麦早播病轻,1982年4月3日播种的发病率为11%,5月17日播种的为28%,其原因是灰飞虱迁入麦田时,小麦已过易感病阶段三叶期,生长后期虽仍能感病,但症状不明显,被害程度较轻。
  2. ***杂草,加强田间管理
  使昆虫缺少栖息与繁殖的场所。
  3. 秋季灭虫,减少越冬若虫
  秋季灭虫,减少越冬若虫,从而减少了越冬毒源。

淄博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唐华路东173号,

欢迎来电咨询:400-667-6386 ,更多信息请登录www.zbzhongzi.cn 查询了解。